2019年8月3日周六晚7-9点,一群古诗词爱好者聚集在多伦多长城中文学校听赵坚教授讲座,题目是律诗创作杂谈。
赵坚教授,上海人,曾就读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硕士、古典文学批评史博士课程,多伦多大学哲学博士。在日本庆应大学、名古屋商科大学、国立筑波大学研究生院、常磐会学园大学、关西大学等任教近二十年。近年在香港《文汇报》、《上海书评》、《新民周刊》、《南方窗》、《中华读书报》、《看世界》等刊文近百篇,曾在《澎湃新闻》设专栏“扶桑走马”,介绍评骘日本时事与文化。业余喜作格律诗,在各类媒体发表律诗五百余篇。
赵坚教授讲得实在太精彩了,激起了一群在异国他乡热爱古典文学和诗歌爱好者对古诗词创作热情,特把他的创作心得发给大家分享。
格律诗创作杂谈 (赵坚)
格律诗:五律与七律
按照一定的字数、行数、声韵和句式写成的诗称格律诗,中外都有。中国的格律诗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唐宋时期达到成熟,形成定制。因为与古体诗的规制和创作要求不同,也称“近体诗”。五言或者七言一行,八句称为律诗,而中间绝断成四句,就称绝句。唐代将格律诗阑入科举考试,在尚书省进行,所以称“省试”,其诗后世称试帖诗,一般为四韵或者六韵,题目以“赋得”开始的就是试帖诗,所以也称“赋得”体,成为士人晋身的必备技能,促进了格律诗的发展。
格律诗的特质:声律和句式
格律诗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合理的平仄和韵调格式,抑扬轻重,粘对韵律,都有规矩,所以具备声律美。又由于汉字特殊的审美定势,格律诗的字词之间,讲究对照平衡,具有句式美。这种听觉与视觉的审美倾向与规范,让格律诗既具备无可比拟的形式美,又设置了不可逾越的范畴和拘限。格律诗的形式美需要有优美内容的匹配,不然只是一具缺乏珍珠的宝椟。严格的形式规范之下,格律诗留下有限的句式空间,让诗人自由驰骋发挥,因此有人说是“戴着镣铐的舞蹈”。格律诗的形式规定了格律诗的审美倾向和期待值,当然也构成内容的发挥限制。但娴熟格律形式后,规矩方圆往往也会给人更多自由,有利于内容的发挥,满足读者的审美期待值。
格律诗韵:平水韵
隋朝正式开始科举考试取士制度,《切韵》(193韵部)等类书应运而生。盛唐时格律诗创作繁荣,韵书更为详备,成为士子的必备工具书。当时权威编纂《唐韵》等,把汉字分成195个韵部,到了宋朝的《广韵》,集其大成,规定206个韵部。
金代平水人王文郁编《韵略》,将分类太细的韵部缩编为106部。因其宽松便捷,开始流行,后人称为“平水韵”。到了清人编《佩文韵府》时,平水韵定于一尊,成为格律诗韵律的规范。
格律诗韵:中华新韵
2005年,中华诗词学会根据“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数条原则,刊行《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在现行普通话标准基础上,将汉语拼音35个韵母简编为14个韵部,予以试行推广。
平水韵知识是阅读欣赏古代格律诗的有效工具,但时移世易,汉语拼音既然已经为汉字正音,格律诗的写作当然应该提倡基于现代标准的普通话语音。中华新韵不仅与现代汉语的标准发音合契,而且合理缩编了韵部,不必查询字典或者类书定音,易于掌握和使用。
格律诗争议:合掌
律诗的颔联与颈联(中间两联)需要对仗,一般上句(出句)与下句(对句)在词汇与内容上不能重复,不能描述同一件事,否则就犯了“合掌”,即合二为一,为浪费笔墨,如常为诟病的例句有: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杜甫)
“今欲”即“即将”,“东入海”即“西去秦”,叙述同一件事。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居易)出句与对句相同。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藉)
“噪”对“鸣”、“逾静”对“更幽”,皆为同义或者近义重复。
“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郎士元)“不可听”和“岂堪闻”也是同义重复。
“犯斗邀牛女,乘槎访帝孙。”(《红楼梦》)
“牛女”和“帝孙”是都指织女。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毛主席)
“英雄”与“豪杰”,“虎豹”与“熊罴”都是同义词。
格律诗争议:平头
格律诗的中间两联需要对仗,严格来说,每一联的出句与对句的词性结构也要留心,如名词和动词等,以及词组结构的偏正动宾主谓等,都必须对称。但是连续两联,都使用同一句式,读起来就嫌单调,这就是诗家所谓的“平头”,尤其是两联四句开首的结构,如:
“迹深惊虎过,烟绝悯僧饥。 地冻萱芽短,林深鸟哢迟。”(陆游)四句开头都是主谓结构,犯了所谓的“四平头”。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泽雉飞。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陂化宝衣。”(刘禹锡)
“笳鼓喧灯市,车舆避火城。彭黄争地胜,汴泗迫人清。梅柳春犹浅,关山月自明。赋诗随落笔,端复可怜生。”
格律诗的句式
格律诗的句式容易流于单调重复,要尽可能错落有致。中间两联各联句式因为对仗的关系,需要一致,但两联应该避开使用同一句式,如五律颔联为“2-1-2”句式时,颈联应为“2-2-1”;七律颔联为“2-2-1-2”时,颈联当为“2-2-2-1”等。两联的词组结构也应该做出调整,譬如颔联用了偏正结构起首后,颈联应用其它如主谓结构等,避免出现结构上的单调重复与雷同。
句式举例(己作,供分析用)
七律 雨巷
清明谷雨莫春随,
小巷迷濛晷影微。
木槿含颦颜悴沮,
丁香泻泪色衰颓。
伊人纸伞飘忽去,
彼客跫音转辗回。
最是空床听堕响,
滴阶沥沥为谁悲?
七律 雨巷
重回故巷雨方稠,
往事如昨过眼眸。
伞下曾经无语对,
花前未克欲言羞。
一时劳燕分飞去,
万里参商各滞留。
转角丁香依旧在,
伊人杳渺却难求。
七律 听雨
黄梅渐落野青苍,
仲夏云沉雨意长。
帝女湘竹声泪颤,
灵均楚芰叶枝慌。
疾时汉马争狭道,
缓处吴蚕啮稚桑。
更是残眠听坠玉,
滴檐散响漫空堂。
五律 听风
仲夏萍风起,
飘吹散作霖。
倏来花震颤,
沓至叶呻吟。
缓响闲云过,
急声骤雨临。
相激生百籁,
造化奏希音。
五律 听鸟
晓起蹑园庭,
欣接众鸟声。
唧唧传细碎,
呖呖报安平。
觅侣关关唤,
催耕谷谷鸣。
自然生百籁,
流啭最宜听。
五律 听蝉
季夏新蝉唱,
初闻暑意盈。
餐风常瘦腹,
饮露自薄翎。
有翼飞难续,
无喉响易停。
高吟乏内蕴,
聒噪厌人听。
五律 听雨
六月兴梅雨,
江南暑气浓。
滴檐惊宿鸟,
落草动眠虫。
木叶窸窣里,
窗轩飒瑟中。
嘀嗒声未尽,
蚁梦已成空。
五律 诗满五百篇
光阴驱岁月,
往事过如烟。
四季八千路,
三年五百篇。
娱人先悦己,
立意后择言。
为有诗兴在,
逍遥度九天。
格律诗要在形式、贵在意境
格律诗的形式要求非常严格,臻达其所规范的声律美和句式美很不容易,但格律诗的灵魂却在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什么是意境?简单说来,意境就是诗人将自己的情怀寄托于所描绘的客体(自然与人生)之中,是在诗中游荡的诗人的情感与灵魂,即将诗人之“意”(能指)融入客体(所指)的一种“境”界。意在境内,韵出画外,就是意境的极致。格律诗的尾联往往是点出全诗意境的所在,是格律诗需要用力用功之处。
意境举例
月夜
[唐]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Recent Comments